新加坡重塑 “亞洲加密中心”形象

編輯: ADAC

新加坡被譽為世界上最開放的經濟體之一,擁有自由的國際貿易方式,正在重塑其作為加密貨幣中心的形象。

新加坡曾經是加密貨幣公司離開中國的首選目的地,因為它們因加強鎮壓而於 2017 年被趕出大陸。但隨著“加密中心”形象的出現,零售活動的增加正在推動新加坡金融管理局 (MAS) 介入。

MAS 在 1 月份發布了指導方針,限制加密貨幣服務提供商向公眾營銷或推廣其服務。新加坡現在對數字資產的監管採取了高度選擇性的方法。央行發言人表示,“MAS 一直警告公眾,投資加密貨幣作為投資產品具有很高的風險,不適合公眾。持有這種觀點的並不只有新加坡,一些司法管轄區也對加密公司的廣告採取了措施。”

新加坡耶魯,新加坡國立大學學院副教授、比特幣(BTC)政策研究所研究員, Andrew M. Bailey認為“新加坡的監管機構越來越區分零售活動和機構活動,他們對後者的友好程度遠勝於前者。 ”而造成差異的原因之一可能是新加坡下一任總理的不確定性。 “因此,在解決這個問題之前,我認為有一些政策議程仍然有些模棱兩可。因此,監管機構現在正在採取謹慎保守的路線,等待進一步的方向。”Bailey 補充。

但對於機構投資者來說,新加坡更為寬鬆。本地加密產品首先提供給機構而非零售。例如:新加坡的銀行已經推出或正在推出各種加密產品,首先將它們提供給合格的投資者和機構。“我認為那裡的金融管理局願意參與加密,但不一定會採用它,”Asian Market Sense 創始人, Andrew Sullivan 表示, “當中國禁止加密貨幣時,它成為了一個中心。新加坡願意參與並製定公共規則,這使其對個人具有吸引力。很少有其他公司如此開放,這意味著投資者受到的保護更少。”

一個典型的例子是數字交易平台 Tokenize Xchange,在新加坡,該公司目前在 MAS 的豁免下運營,並已申請數字支付令牌許可證。豁免一直有效,直到申請被 MAS 批准或拒絕,或被申請人撤回。

在新加坡,加密貨幣交易所必鬚根據城市國家的《支付服務法》(PSA)獲得許可和監管,主要針對洗錢和恐怖主義融資風險。自 2020 年 1 月生效的《支付服務法》(PS 法)實施以來,已有約 170 名申請人申請提供 DPT 服務。但根據 MAS 網站,到目前為止,只有四家金融機構獲得了執照。

Tokenize 的首席執行官兼創始人, Hong Qi Yu 表示公司還沒有拿到執照,但一切照舊。所以我們不覺得這令人不安。今年,Tokenize 將重點轉向機構投資者、家族辦公室和高淨值個人,以應對 MAS 的營銷限制。截至去年,Tokenize 約 80 % 的投資者來自零售行業,其餘 2 0% 為機構投資者。 Hong 預計未來 18 個月內將出現 50-50 的分裂,因為加密貨幣的高價格波動正在減緩零售活動。

“從商業和機構投資的角度來看,新加坡仍然可以被視為在亞洲具有重要意義的加密貨幣中心。但是從零售採用的角度來看,其他“加密中心”會浮現在腦海中,無論是社區參與 DeFi 的菲律賓,還是作為 NFT 產品和吸收中心的香港。”加密貨幣交易所研究和戰略主管 Ben Caselin AAX 直言。

 

相關:新加坡中央銀行監管加密貨幣交易推廣

相關:新加坡制裁俄羅斯:禁止加密貨幣及 NFT 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