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是分散式的:Web3.0 重塑世界

編輯: ADAC

將近 4 萬億小時,這是 2021 年全球用戶集體只看手機的時間。隨著公眾對大型科技公司的隱私濫用感到厭煩,Web3 的分散式前提從未如此美好。

雖然這個數字聽起來幾乎不可思議,但考慮到我們對互聯網的日益依賴,這一數字在 2021 年變得更加明顯。

自 1980 年代萬維網創建以來,互聯網已經重新定義了人們的生活、工作和娛樂方式。從工作到娛樂,今天的互聯網已經成為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甚至為全球經濟提供動力。事實上,根據 App Annie 的 2022 年移動狀況報告,我們在手機上每 10 分鐘就有 7 分鐘花在社交或照片和視頻應用上,這證明了 Web 2.0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主導地位。

然而,儘管互聯網和 Web 2.0 在當今世界已無可替代,但在過去的二十年中,圍繞資料隱私和系統中斷的問題已經出現,隨著公眾開始質疑科技巨頭使用他們的個人資料。隨著對資料隱私和數位身份的更大所有權和自主權的呼聲越來越高,Web 3.0 的概念看起來很有吸引力。

即使 NFT 和元宇宙等 Web 3.0 趨勢越來越受到關注,問題也比比皆是,例如:從最近的 CoinMarketCap 價格故障中可以看出,網路安全問題或對集中式生態系統的持續依賴。在區塊鏈技術的支援下,Web 3.0 可以定義為互聯網的下一次反覆運算,它承諾建立一個更加獨立、分散式和自主的網路,將權力交還給大眾,並將對集中式生態系統的依賴降至最低。

圖片來源:百度

隨著公眾對大型科技公司的隱私洩露和資料收集感到厭倦,Web 3.0 的分散式基本前提看起來從未像現在這樣有吸引力。這意味著資料存儲在分散式資料庫中,因此沒有一個用戶可以完全控制,同時還允許消費者擁有他們的資料,並為創建的每條資料繞過任何中間人。同時,區塊鏈的不變性意味著輸入的資料是不可逆的和永久記錄的,消除了資料被篡改、駭客攻擊甚至潛在欺詐的風險。使用者還可以查看公鏈上的資料,從而打破圍牆花園和協力廠商廠商的壟斷,為使用者的資料變現創造無限可能。

除了透明度和不變性之外,基於區塊鏈的 Web 3.0 技術還為用戶提供了更大的主人翁感。例如:購買代幣或加密貨幣可以讓使用者在網路或協定中擁有“股份”。只要擁有代幣,你可以投票支援有關協議的決定,通過這種方式,使用者能夠參與他們相信的項目。

 

Web 3.0 成為主流?

隨著人們對加密和區塊鏈的興趣日益濃厚,Web 3.0 開始在公眾中看到更大的吸引力,儘管持懷疑態度和樂觀態度。 Web 3.0 的支持者稱讚它是互聯網的未來。與此同時,用 Elon Musk 的話來說,批評者認為 Web 3.0 只不過是一個“行銷流行語”。

儘管存在不同的觀點,但自 2006 年紐約時報記者, John Markoff 首次提出並由以太坊(Ethereum)聯合創始人, Gavin Wood推廣以來,Web 3.0 及其相關技術肯定已經出現了多個用例。

Web 3.0 最常見和最流行的用例可能是在加密領域,但是 Web 3.0 的實用性以及擴展的區塊鏈可以遠遠超出單純的加密貨幣。例如:分散式應用程式 (dApp) 可用于金融、藝術、收藏品和遊戲,而 NFT 可能會重塑跨越藝術、體育、娛樂和遊戲等多個行業。看看那些能夠通過 NFT 將其內容貨幣化的內容創建者,繞過了傳統上會分享收益的中間商。或者是遊戲行業,遊戲玩家可以參與遊戲賺錢遊戲,並在當今受疫情影響的世界中獲得另一種收入來源。

同樣,元宇宙的概念與 Web 3.0 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並且在過去幾個月中被大肆宣傳。雖然到目前為止,元宇宙發生的大部分事情都僅限於 NFT 和 GameFi 等利基行業,但這一趨勢一直在不斷發展,主流參與者的興趣也在增加,他們都希望在這一有希望的發展中佔有一席之地。例如:為構建虛擬世界而開發的可擴展類比和開發平臺 Nvidia Omniverse 允許開發人員即時類比數位世界。隨著越來越多的開發人員加入為元節開發基礎設施,這對元宇宙的未來來說是個好兆頭。

傳統金融領域也正在發生變化,屆時,分散式金融 (DeFi) 將獲得動力。僅在 2021 年 DeFi 協議中鎖定的總價值 (TVL) 就增長了 1,200 % ,作為 Web 3.0 的核心元件, DeFi 允許在區塊鏈上輕鬆進行現實世界的金融交易,同時為那些傳統上被排除在傳統金融生態系統之外的人帶來更大的金融包容性。

 

Web 2.0 與 Web 3.0 世界之間的動態

儘管 Web 3.0 具有繞過圍牆花園並將權力重新交到大眾手中的潛力,但也出現了對這種理想主義觀念的批評。例如:許多區塊鏈網路的所有權實際上在分配上是不公平的。相反,這些協定中的許多都將所有權集中在早期採用者手中或由風險資本投資支持,這意味著實際權力仍掌握在少數人手中。同樣, Meta 和微軟等科技巨頭進入 Web 3.0 的競爭也引發了對 Web 3.0 將只是另一個圍牆花園的擔憂。

最終,整個 Web 3.0 很可能由不同的公司組成,這些公司為不同的目的在不同的領域開發不同的產品。重要的是要理解,對於 Web 3.0 的所有承諾,它只是更大整體的一部分。就像 Web 2.0 如何建立在 Web 1.0 的基礎上一樣,我們很可能會看到 Web 3.0 建立在互聯網以前的反覆運算之上。

隨著 Web 3.0 的不斷發展,這將如何發揮作用仍有待觀察。然而,大眾將在塑造 Web 3.0 方面擁有更大的發言權。畢竟,互聯網的未來是分散式的。